• 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研究

    侯朝炯;王襄禹;柏建彪;孟宁康;吴文达;

    以深部巷道普遍存在围岩强度劣化、应力环境恶化及围岩结构性失稳大变形等问题为切入点,系统诠释围岩强度强化、应力改善以及围岩改性加固机理对推动深部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的作用.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从围岩强度强化机理出发,探讨了围岩微观损伤裂隙演化尺度在宏观围岩破坏过程中的响应机理,阐述了深浅递进分层次注浆对深部巷道围岩的协同控制作用,建立了预应力、全长锚固以及及时支护条件下围岩宏观损伤和微观裂隙演化的量化区间,以锚固范围内围岩损伤程度小于45%为指标,评估围岩稳定性,保证围岩处于低损伤范围;提出了深部巷道破裂围岩浅孔封隙止浆和深孔减隙加固的注浆技术,凝练和发展了基于宏、微观维度的围岩强度强化理论.现场实践结果表明:巷旁充填体表面位移降低了38%,围岩应力降低了17.9%,水平应力偏移了60°;采用深部巷道破裂围岩浅孔封隙止浆和深孔减隙加固的注浆技术后,现场窥视表明围岩结构完整性显著提高,两帮相对移近量减少了79%.

    2021年01期 v.50;No.238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2K]
    [下载次数:3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5 ] |[阅读次数:56 ]
  • 煤层含气量的测试、模拟与预测研究进展

    傅雪海;张小东;韦重韬;

    煤层含气量是煤层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关键参数,我国煤层气(瓦斯)含量直接测试是通过地面或井下钻孔钻取煤心在大气压条件下解吸,一方面取心和装罐过程中煤样中部分水溶气、游离气,甚至发生解吸的极少部分吸附气被逸散;另一方面在储层压力直接降为大气压的解吸过程中部分气体被"气锁"不能完全解吸,均导致煤层含气量实测值偏低.本文对比分析了我国煤层含气量测试方法、测试标准的演化历程,系统评述了校正系数、气体相态、带压逐级降压解吸、地史演化、煤层气井产气量历史匹配等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煤层含气量的可靠性及含气梯度法、煤级-压力-等温吸附曲线法、地球物理解释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预测方法的适应性,认为增加样品重量至2 kg、减少损失时间至小于5 min、增长解吸时间至24 h、稳定在煤层原位温度、保持样品压力能提高煤层含气量直接测试的精度,密封保压取心能减少损失气估算的误差;测试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缩短测试时间至1 d,而且还能获得煤层全部水溶气、游离气含量;钻孔密封保压取心后在储层温度下带压逐级降压解吸所测试的煤层含气量能够反映原位煤层的真实含气量;三相态含气量、带压逐级降压解吸、校正系数和煤层气井产气量历史匹配可以获得接近原位煤层的含气量;依据地质条件合理选择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包含煤岩、煤质、围岩封闭性、埋深和地球物理响应值的人工智能技术预测的煤层含气量可信度高.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煤田晋城矿区无烟煤储层煤层气资源勘探实测煤层含气量是煤炭资源勘探实测煤层含气量的1.32~1.44倍,煤层气产量历史匹配与带压逐级降压解吸获得的煤层含气量是煤层气资源勘探实测煤层含气量的1.17~1.46倍.

    2021年01期 v.50;No.238 1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4K]
    [下载次数:1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10 ]
  • 管道通风能量耗散分布规律研究

    齐艺裴;秦跃平;赵恒泽;王福生;朱令起;

    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总能量耗散模型、层流底层能量耗散模型、湍流核心区能量耗散模型;以基本耗能单元"涡"为切入点,结合了涡运动理论和混合长度理论,确定了管道能量耗散分布;利用尼古拉兹实验数据对各类模型进行了定量化.结果表明:湍流核心区能量耗散占总能量耗散的一半以上;壁面粗糙度通过影响层流底层的能量耗散达到降低通风阻力的目的;增大半径降低了湍流核心区边界处的能量耗散,起到降低通风阻力的作用;管道风速只在湍流核心区边界处对能量耗散产生影响.

    2021年01期 v.50;No.238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塑性区形态系数的巷道冲击风险性量化评估方法

    郭晓菲;郭林峰;李臣;马念杰;赵志强;霍天宏;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巷道围岩塑性区演化扩展与能量释放入手,研究了不同形态塑性区对应力变化的响应规律.建立了一个以塑性区形态系数为量化指标、以塑性区形态特征为评估判定依据、能够对处在一定应力与围岩环境中的巷道进行量化的冲击风险性评估方法.结果表明:圆形、椭圆形塑性区范围小、应力响应迟钝,蝶形塑性区范围大、应力响应敏感;应力改变会引发蝶形塑性区大范围扩展,并释放大量弹性能,随着蝶形形态的发展,塑性区对应力响应程度呈递增趋势;巷道围岩塑性区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时冲击风险低,蝶形时冲击风险较高,且随着蝶形形态的发展,冲击风险性不断增大;塑性区形态系数量化表征了塑性区的形态演化规律,可以定量判别巷道围岩塑性区形态类别,同时可以量化塑性区所处的演化阶段,可作为巷道冲击风险性的量化评估指标.

    2021年01期 v.50;No.238 39-4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1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1 ]
  • 单轴压缩胶结充填体裂纹扩展及汇集模式

    程爱平;董福松;张玉山;王平;戴顺意;

    采用WAW-300型伺服万能试验机及裂纹观测系统,对灰砂质量比为1∶4的胶结充填体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获取了单轴压缩下胶结充填体裂纹演化全过程,探讨了胶结充填体裂纹扩展及汇集模式,结合灰砂质量比为1∶6的胶结充填体单轴压缩试验和颗粒流数值模型从宏细观角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胶结充填体裂纹扩展模式以单一裂纹单向扩展与单一裂纹双向扩展为主;其汇集模式分为单一裂纹向轻度破损区汇集、单一裂纹向重度破损区汇集、两条短裂纹沿起裂区汇集和两条短裂纹沿轻度破损区汇集;胶结充填体试样各表面贯穿裂纹之间具有对称性和邻近性.

    2021年01期 v.50;No.238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1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6 ]
  • 预应力锚固体控制节理围岩变形的机理分析

    王广辉;王襄禹;杨建雄;朱祥祥;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的方法,对节理受力张开、剪切滑移过程中不同锚固方式下锚杆应力分布规律及杆体承载特性、锚杆-锚固剂-围岩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节理张开时,加长锚固感知节理张开的灵敏度最高,既能通过预应力从岩体外部施加压应力,又能通过黏锚力-锚杆轴力实现初始高阻与快速增阻控制离层,提高支护刚度;全长锚固虽有黏锚力直接作用于节理围岩,但预应力无法有效扩散,无法对深部节理提供有效压应力;而端锚自由段过长导致轴向位移较大,且节理位置无黏锚力作用,感知节理张开变形较为滞后.节理滑移时,加长锚和全锚锚杆由于锚固剂的存在可缓解节理岩体的应力增加,对节理剪切变形感知最为敏感,能及时增阻抑制节理岩体的剪切滑移;而端头锚固下,锚杆自由段与围岩间的无黏锚力作用且存在一定空隙,围岩易错动失稳.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节理围岩巷道加长锚固锚杆支护技术,经现场试验后,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掘进期间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减小了56.6%,两帮移近量减小了55.3%.

    2021年01期 v.50;No.238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7K]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6 ]
  • 深部软岩硐室群破坏机制与施工过程优化

    黄玉兵;王琦;高红科;蒋振华;李珅;陈奎;

    为了降低深部软岩硐室群施工过程互扰影响,以厚冲积层矿井万福煤矿为工程背景,对井底车场在扰动影响下的围岩变形发展模式、松动范围扩展规律、锚索承载有效性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煤仓硐室群不同断面尺寸、不同间距、不同开挖次序下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建立了围岩表征变形量、围岩表征变形增量等评价指标,明确了硐室群扰动影响机制,得到了煤仓硐室群最优开挖次序.利用本文结论指导了现场施工.结果表明:煤仓硐室群采用最优开挖方案后,围岩最大变形量168 mm,满足工程建设需求.

    2021年01期 v.50;No.238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1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4 ]
  • 不同参数大尺度注浆体试件力学特性与失稳机制

    董红娟;张金山;姚贺瑜;辛亚军;董帅;

    通过对3组18个大尺度注浆体试件进行单轴压缩力学试验与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破碎岩块粒径、注浆液水灰质量比与注浆压力对注浆体试件抗压强度、轴向变形与横向变形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岩浆界面过渡区矿物成分,探讨了不同注浆体试件基本失稳模式.结果表明:随着粒径范围增大,注浆体强度、轴向应变呈"凸"形状态,横向应变相反,粒径从1~2 cm增加到3~4 cm,注浆体强度提高了48.32%;随着水灰质量比增加,注浆体强度、轴向应变呈指数衰减形态,横向应变呈"凸"形趋势,水灰质量比从0.67增加到1.00,注浆体强度衰减了30.09%;随着注浆压力增大,注浆体强度、轴向应变与横向应变均呈微小增加趋势,轴向应变增幅小于1%;注浆压力从0.5 MPa增加到1.5 MPa,强度提高了10.78%;不同注浆压力与水灰质量比促进了岩浆界面矿物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增强了界面胶结强度与整体承载强度;3组注浆体试件呈5种基本破坏形态分布,表现为3种失稳模式.

    2021年01期 v.50;No.238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7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7 ]
  • 含三裂隙巴西圆盘抗拉强度和裂纹特征试验研究

    杨圣奇;张鹏超;滕尚永;田文岭;黄彦华;

    通过对含3条填充预制裂隙或含3条非填充预制裂隙巴西圆盘进行巴西劈裂试验,研究了岩桥倾角β和预制裂隙是否填充对试样强度和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预制裂隙是否填充,含三裂隙圆盘试样强度均表现为随岩桥倾角β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加最后又减小;并且填充试样发生应力跌落后表现为由脆性向延性转化的特点,而非填充试样始终表现为脆性破坏;试样最终破坏的发生是由3条预制裂隙中的2条预制裂隙尖端萌生的翼裂纹扩展贯通导致的;当岩桥倾角β相同时,填充试样的破坏强度要明显高于非填充试样;根据声发射特征图可以看到:在峰前阶段,振铃计数基本不变,试样在达到峰值及峰后阶段时,其振铃计数有较大的突变出现,变化较为剧烈.

    2021年01期 v.50;No.238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6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7 ]
  • 超低渗气密性岩层相似材料特性分析

    王汉鹏;张冰;袁亮;刘众众;薛阳;

    为实现对超低渗透率岩层的真实模拟,克服现有流固耦合相似材料的不足,研发了一种具有超低渗气密性且参数可调的新型气固耦合岩层相似材料.该材料以铁精粉、重晶石粉、石英砂为骨料,特种水泥为黏结剂,水泥添加剂和淀粉为调节剂,采用电动夯实机振动压实成型.选取m_(特种水泥),m_(水泥添加剂),m_(淀粉)作为影响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测试了材料的力学渗透性质及影响规律,其中,相似材料的气体渗透率利用自主研发的相似材料渗透率测试仪通过稳态法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材料的密度为2.47~2.66 g/cm~3,单轴抗压强度为0.66~8.86 MPa,弹性模量为66.65~438.17 MPa,渗透率为3.71×10~(-3)~4.63 mD,各参数均可通过m_(特种水泥),m_(水泥添加剂),m_(淀粉)进行精确调节;材料干燥快速,性质稳定,渗透率可在1.5 MPa气压下维持恒定.研发的超低渗气密性岩层相似材料可用于煤与瓦斯突出、页岩气开采等气固耦合模型试验中超低渗气密性岩层的模拟.

    2021年01期 v.50;No.238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5 ]
  • 真三轴不同应力路径下深部砂岩力学特性

    张俊文;范文兵;宋治祥;霍英昊;丁露江;姚子祥;

    采用多功能真三轴流固耦合系统,对深部砂岩试件进行了不同模拟深度、不同应力路径下的还原初始应力试验,得到了相应工况下深部砂岩试件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相应的变形及强度特性.结果表明:在还原σ_z,σ_y,σ_x过程中,σ_z-ε_x,σ_z-ε_z,σ_z-ε_y曲线出现了长度不一的"平台"特征;深部砂岩试件峰值强度随着模拟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引入压裂系数,得出了从初始应力状态点到峰值强度点对应的体积变形量仅占初始应力状态下体应变的10%~20%;不同应力路径下,相比于Drucker-Prager准则,Mogi-Coulomb准则更适合描述岩石的强度特性.

    2021年01期 v.50;No.238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8K]
    [下载次数:1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7 ]
  • 真三轴应力作用下立方体节理煤岩力学响应试验研究

    刘冬桥;张树东;何鹏飞;何满潮;KULATILAKE P.H.S.W.;

    为了研究在真三轴应力作用下,中间主应力及层理面对煤岩破坏的影响,在中间主应力平行和垂直于层理面的两种条件下对煤岩开展不同围压组合的真三轴压缩试验.根据节理煤岩在上述条件下的室内试验结果,研究了节理煤岩在复杂应力条件下受层理面影响的强度和变形行为,利用三维极限摩尔圆讨论了节理煤岩的复杂破坏模式.结果表明:保持最小主应力不变,煤岩的极限强度随中间主应力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中间主应力与层理面方向对煤岩的变形和破坏影响较大,当中间主应力垂直于层理面时,煤岩较难破坏,对应极限强度较高,且沿最小主应力方向变形较难;Mogi强度准则更符合节理煤岩在真三轴应力作用下的强度特征,特别是中间主应力平行于层理面的情况.

    2021年01期 v.50;No.238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5K]
    [下载次数:9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6 ]
  • 复杂断层构造区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李静;刘晨;刘惠民;许艳超;解丽;黄贵朋;

    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成岩储层断层多,且走向多变,复杂程度高,亟需开展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本文以苏13井三维区石炭系火成岩储层为例,基于盒维数法,用分维值D对研究区构造复杂程度进行了表征;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通过MATLAB实现了边界约束的优化反演;利用COMSOL Multiphyics软件模拟分析了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认为研究区地应力分布受断层数量、断层走向和石油开采的影响较大;考虑渗流-应力耦合作用后,地应力值增大,而地应力方向基本保持不变或发生微小偏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三级、四级、五级及五级以下逆断层,断层相互切割,断层分布的分维值为1.811 1,分维值较大,研究区整体构造复杂.随着断层数量的增加,地应力值呈减小趋势;走向与荷载作用方向平行的断层内部最大水平主应力值较其余走向断层小,对附近应力场影响作用也较小;走向与荷载作用方向垂直的断层对附近应力场影响范围最大;考虑石油开采的影响后,最大水平主应力值增大;随着石油开采的深入,井口附近的地应力持续增大,但单井开采对地应力的影响范围有限.未考虑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研究区最大水平主应力为21.4~30.8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14.5~20.1 MPa;考虑渗流-应力耦合作用后,最大水平主应力为22.7~32.3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15.3~21.8 MPa.研究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东北区域为北东东-南西西向,经过F1断层后地应力方向发生偏转,变为北东-南西向;在走向与荷载作用方向平行的断层内部和附近,地应力方向发生较大偏转.

    2021年01期 v.50;No.238 12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76K]
    [下载次数:18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5 ]
  • 吴家坪组页岩储层特征及甲烷吸附能力——以鄂西利川地区为例

    曹涛涛;邓模;刘虎;曹清古;刘光祥;

    为了深入研究鄂西地区吴家坪组硅质页岩的储层特征及其含气性,选取利川复背斜袁家槽和黄泥塘剖面样品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矿物组成、储层物性和超临界甲烷吸附等一系列分析测试,探讨了页岩的孔隙构成和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认为中孔贡献了吴家坪组页岩86.02%的孔体积和64.26%的比表面积,优势孔隙类型为有机质孔,TOC是页岩吸附能力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吴家坪组硅质页岩形成于深水缺氧的沉积环境,TOC值平均为7.29%,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为主、成熟度eqvR_o为1.91%~1.96%,石英质量分数平均为68.9%,具备页岩气生成和储层改造的优越条件;吴家坪组页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有机质孔,其次为矿物晶间孔,粒内孔发育程度最低,不同有机质颗粒的孔隙面孔率差异很大,与有机质的显微组成密切相关,BET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6.63~33.12 m~2/g和0.015~0.047 cm~3/g,具备良好的页岩气储集条件;采用三元Langmuir模型拟合高温超临界甲烷吸附曲线,60℃时页岩的兰氏体积为2.08~3.96 cm~3/g,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吴家坪组页岩的兰氏体积、TOC与BET比表面积三者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说明TOC是微观孔隙和气体吸附能力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机质通过提供大量的中孔以及微孔来构建吴家坪组硅质页岩的孔隙系统,增加页岩的吸附能力,受强压实作用黏土颗粒排列致密,孔隙变形和闭合,数量减少,随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页岩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

    2021年01期 v.50;No.238 13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9K]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 ]
  • 断裂网络体系拓扑结构与油气运移的关系——以临南洼陷为例

    王迪;吴智平;宋国奇;贾光华;

    为明确含油气盆地内断裂网络体系复杂程度与油气运移的关系,以临南洼陷T1,T2以及T6层位断裂网络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研究区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及油气运移资料,针对断裂网络体系复杂程度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通过拓扑结构分析方法,定量表征临南洼陷不同层位断裂网络体系的复杂程度及连通性,结合典型区带油气运移资料,揭示出临南洼陷不同层位断裂网络体系复杂程度分布特征和油气运移的关系,认为断裂网络体系中断层派生、侧接或相互接近形成的断层交互区和拓扑高值区以及油气运移区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断裂网络体系中断层交互区(断裂末端、构造转换带等)和拓扑结构高值区有良好耦合性,这些区域往往具有良好连通性.临南洼陷T6,T2和T1层位断层交互区断层连接节点N_c峰值分别位于7~32,7~15和8~12区间内;T6,T2和T1层位断层连接点的C_B峰值分别位于1.4~1.8,1.4~1.6和0.8~1.4区间内.断层交互区与油气运移存在良好耦合性,相较于其它构造部位,断层侧接处以及共轭断层形成的断层交互区具有更强的流体活动性,往往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结合临南洼陷分析,临商断层盘河段尾端、夏口断层侧接处以及曲堤地垒转换带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有利于形成油气藏.

    2021年01期 v.50;No.238 154-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8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 ]
  •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马尾状构造成因新认识

    刘一鸣;吴智平;颜世永;杨希冰;平明明;张勐;

    为明确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历程和厘清走滑作用对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和影响,利用最新的钻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地层年代学资料,通过对断裂时空演化及其沉积响应的精细刻画,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与局部应力特征分析,对盆地内以往认为具有走滑成因的马尾状构造进行了再研究,认为该马尾状构造为区域应力场旋转背景下不同期次断裂叠加的产物,受控于周缘板块重组所诱导的区域应力场转变,基底先存断裂的差异性活动控制了裂陷盆地的发育演化.研究结果表明:该构造的发育特征体现了伸展作用与走滑作用的叠加效应,并控制了古近纪盆地3幕显著差异的裂陷过程.断裂体系优势展布方向经历了由NE向(76.8°)→NEE向(82.8°)→近EW向(85.1°)的转型,主干断裂活动强度峰值经历了200→100→140 m/Ma的转换,次级断裂数量经历了由306→103→389条的转变,不同幕次沉积中心厚度经历了5 000→1 800→2 000 m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古近纪早期NE向优势断裂体系在应力场旋转的背景下向NEE向转型,古近纪晚期形成的NW向和NEE向共轭走滑断裂体系对构造格局进行了强烈改造.明确了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产生的NNW-SSE向区域伸展背景下,NE向基底断裂的强烈张扭性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先存断裂的斜向伸展和隐性断裂的走滑复活效应导致了盆内显著的走滑变形特征,决定了盆地现今复杂的构造面貌.受断裂分期和分段发育的控制,在陡坡带源岩内发育的各类扇体可以成为源内勘探的有利目标,NW向隐性走滑断裂带控制的压扭背斜应成为今后重要的勘探方向.

    2021年01期 v.50;No.238 16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1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5 ]
  • 煤焦油基捕收剂强化长焰煤的浮选及机理

    夏文成;胡志伟;李懿江;蒋善勇;杨生福;彭耀丽;谢广元;

    以长焰煤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浮选试验、诱导时间、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揭示了煤焦油基(CTB)捕收剂强化长焰煤浮选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CTB捕收剂和柴油用量从5 kg/t增加至11 kg/t,精煤灰分分别从10.65%,12.48%降至8.22%,10.41%,可燃体回收率分别从28.84%,18.04%增加至54.94%,24.16%.当黏附概率为50%时,CTB捕收剂和柴油作用后的煤颗粒与气泡黏附所需时间分别约为50 ms和300 ms.CTB捕收剂比柴油含有更多的芳香族化合物,长焰煤表面含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和芳香结构,恰好与CTB捕收剂中的芳香族化合物通过氢键和大π键结合,促进了CTB捕收剂对长焰煤表面亲水性位点的改性,提高了长焰煤的可浮性.

    2021年01期 v.50;No.238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0 ]
  • 类煤噻吩组分模型化合物介电性质研究

    葛涛;李芬;张明旭;WANG Meng;

    基于煤中含硫组分介电性质对探索微波辐射的物理化学作用机制和优化煤炭微波脱硫工艺的重要性,探讨了不同结构类煤噻吩化合物介电参数与微波频率和温度的关系.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表征贵州兴义炼焦煤中有机硫的主要赋存类型及含量,选择含有不同类型官能团的类煤噻吩组分模型化合物,采用同轴传输反射法测试不同频率和温度下化合物的复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计算化合物的损耗角正切值和微波穿透深度.结果表明:兴义炼焦精煤中噻吩质量分数占全硫的40%以上;类煤噻吩组分模型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吸波能力;煤中硫赋存环境,例如杂原子,对噻吩结构介电性质具有显著影响;3-甲基噻吩在0.915 GHz和2.450 GHz微波辐射时,微波穿透深度最大值对应温度分别是50℃和60℃,2-硝基噻吩微波穿透深度最大值出现在50℃;噻吩化合物对0.915 GHz频率微波能量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更强,微波穿透深度更大;0.915 GHz频率微波更加适合高噻吩含量厚层煤炭的辐射脱硫.

    2021年01期 v.50;No.238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矿业科学技术学报》)首次进入中科院1区并位列Top期刊

    李思宇;

    <正>12月17日《202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正式发布,我校主办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矿业科学技术学报》)首次进入中科院1区(工程技术类),位列Top期刊,进一步巩固了我校主办科技期刊的行业领军地位.

    2021年01期 v.50;No.238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微生物复垦区接菌沙棘叶绿素含量光谱估测

    毕银丽;龚云丽;杨惠惠;

    以陕西大柳塔神东煤矿区微生物复垦基地6 a生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物光谱仪分别测定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和不接种对照(CK)两个水平下沙棘叶片光谱反射率,同步监测相应叶绿素含量.筛选出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性较好的光谱提取变量和常用植被指数作为因变量,利用BP神经网络和极限学习机(ELM)的建模方法反演叶绿素含量,并对反演模型进行精度评定.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6 a后沙棘叶绿素含量仍持续增加,沙棘原始光谱的绿峰值降低;不同处理各光谱特征参数对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不同,选取对接菌植物和对照都显著相关的特征参数,获得光谱提取变量和常用植被指数均是7个.比较BP神经网络和ELM极限学习机的建模方法,ELM建模方法显示出更好的估测能力,其中对照组与接菌组以光谱指数和光谱提取变量为自变量时模型决定系数分别高达0.814和0.862,可以较好地估测出沙棘叶片叶绿素含量,为矿区沙棘长势提供理论依据,对微生物复垦后续生态效应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2021年01期 v.50;No.238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 ]
  • 顾及PDOP的车载BDS PPP/INS自适应定位方法研究

    孙伟;李亚丹;段顺利;

    针对车辆在城市峡谷、高架桥梁、密林等环境下可见卫星分布不佳导致导航精度变差的问题,提出一种顾及位置精度因子(PDOP)的自适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PP)/惯性导航系统(INS)紧组合方法.选择消电离层组合模型作为BDS PPP的函数模型,并对影响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的误差项进行分析处理.依据反映卫星分布状况的PDOP,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自适应因子函数模型,通过自适应因子实时调节动力学模型降低因可见卫星分布不佳对导航结果的影响,以此保持导航结果的连续性.结果表明:该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定位性能,有效提高了BDS PPP/INS组合导航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定位精度.

    2021年01期 v.50;No.238 197-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