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国瑞;郝晨良;王朋飞;郭军;钱瑞鹏;文晓泽;刘佳男;
针对山西某矿4~#煤回采巷道掘进后出现的非对称变形严重、支护困难等问题,基于巷道围岩的自稳隐形拱理论,综合工程地质分析、理论力学解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非对称变形机理和控制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上覆采空区和遗留煤柱下方支承应力改变了巷道围岩最大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支承压力的差异性是造成巷道发生非对称变形的主要因素;2)回采巷道的片帮使自稳隐形拱的最大高度由1.74 m增加为2.68 m,最大高度的位置向遗留煤柱侧偏移了0.2 m,巷道两帮非对称变形加剧了巷道整体变形的非对称变化趋势;3)采空区和遗留煤柱下方底板的非均匀应力造成回采巷道围压比增加数倍,回采巷道塑性区呈现非对称蝶形破坏;4)建立了近距采空区下回采巷道自稳隐形拱支护模型,利用预应力锚杆提供主动压应力使回采巷道两帮改变为类刚性结构,并通过锚杆对巷道围岩关键区进行补强,通过自稳隐形拱理论定量化的设计锚杆索合理支护参数,非对称变形问题得到良好控制.
2022年04期 v.51;No.247 617-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1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 ] - 黄永庭;马巍;何鹏飞;栗晓林;
基于室内试验,开展了周期温度边界和上覆荷载共同作用下土体内部孔隙水压力变化及变形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体内部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同时受到温度、上覆荷载以及冻融周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融化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大后消散.冻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先增大后减小.孔隙水压力变化幅度随上覆荷载的增大而增大,在冻融周期为8 h温度边界条件下,上覆荷载由50 kPa增加至150 kPa,试样高度77 mm处孔隙水压力平均变化幅度由13.4 kPa增加至46.0 kPa.冻融周期越大,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幅度越大.在周期温度边界和上覆荷载共同作用下,试样竖向变形呈现阶梯型发展趋势,且量值主要受上覆荷载影响.荷载相同时,冻融周期对试样最终竖向变形值影响较小,上覆荷载为100 kPa时,冻融周期4 h和8 h温度边界条件下试样的最终竖向变形分别为10.5 mm和11.2 mm.
2022年04期 v.51;No.247 632-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贾林刚;张华兴;刘鹏亮;
为了研究充填开采步距对覆岩移动及地表建筑物变形的影响,首先,采用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了顶板的位移方程,并采用力学等效转换,推导得出了顶板最大跨距、控顶距与充填步距间的数学关系式,进而得到充填步距的理论计算公式;其次,根据地表建筑物的特性及对变形形式的敏感分析,得到建筑物的抗变形限值,并进一步计算得出地表沉陷的最大允许值,反算出顶板位移值,按照推导公式计算分析,得出顶板跨距及相应的充填步距.从而建立了充填步距与地表建筑物变形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调整充填步距,达到控制顶板位移和地表沉陷以及保护建筑物的目的.通过实例应用分析,在设定地表水平变形为1 mm/m的变形限值时,得出充填步距为6.4 m,当井下充填步距设为该值时,实测地表下沉为237 mm,且水平变形值小于预设限值,达到了良好地控制地表移动变形及保护地面建筑物的效果.
2022年04期 v.51;No.247 642-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李元海;袁锐;杨世东;张雷;
由于端头地层地质与施工空间条件的复杂性,始发与到达成为地铁盾构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点.既有工程案例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有效利用能够为新的类似工程设计提供科学决策辅助,从而降低盾构始发与到达的工程风险.为实现工程案例数据库的网络共享和高效利用,本文基于对工程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采用Java+SQL Server开发工具,研发了基于Internet的地铁盾构始发与到达工程信息系统.获得的主要成果有:基于理论计算公式和JavaWeb方法,编程实现了地铁盾构始发与到达端头地层稳定性判别以及加固范围计算功能;对盾构始发与到达的工程信息进行了分类并设计了数据库结构,建立了含有100多个不同区域及地层条件的地铁盾构始发与到达工程案例数据库;研制了基于Internet的盾构始发与到达工程信息系统,实现了工程案例数据库及标准知识库的查询统计、加固方案推理、加固范围计算分析和风险评估等应用功能.
2022年04期 v.51;No.247 651-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陶志刚;邓飞;任树林;姜勇;郑小慧;何满潮;
为研究露天矿层状反倾边坡出现的大规模弯曲倾倒破坏模式,开展在未支护及恒阻大变形锚索(NPR锚索)支护条件下的45°倾角多节理反倾边坡开挖物理模型试验.采用多源监测系统采集边坡开挖过程中锚索轴力、应变场及位移场等数据.结果表明:无支护反倾层状边坡开挖过程中表现出4种典型破坏模式:后缘带张拉破坏、坡肩叠瓦状破坏、坡腰弯折破坏以及坡底冲切破坏;采用NPR锚索支护后的边坡在相同的开挖条件下未发生大面积失稳破坏;边坡开挖过程中,NPR锚索轴力呈突增、突降及稳定波动3种模式循环演变,分别对应边坡变形过程中单元板裂缝发育、断裂及坡体复稳3种现象;NPR锚索具有吸能特性,且锚索轴力预警准则同样适用于NPR锚索支护下的岩质反倾边坡.
2022年04期 v.51;No.247 661-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下载次数:1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贾宝新;周琳力;
为提高微震源定位精度,构建精细化微震波速度模型,基于层状均匀介质假设,定义震波等效传播路径和等效波速,分段构建采空塌陷区“三带”波速模型.开展室内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实测人工震源微震信号,依据波速模型计算震波传播等效波速,分析采空塌陷区内震波等效波速变化特征,并与实测等效波速对比.结果表明:采空塌陷区内等效波速规律性较弱,单一函数难以表示,可用分段形式建立波速模型;采空塌陷区不同带产生的震波等效波速差异大,最大差值近900 m/s;震波等效传播路径距采空塌陷区中线越近,实测等效波速越低;采空塌陷区波速模型计算相对误差可控制在10%以内.该波速模型可以有效描述采空塌陷区的波速结构.
2022年04期 v.51;No.247 674-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张威;何发岐;闫相宾;陆永潮;蔡利学;安川;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构造-沉积演化相比盆地主体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尽管勘探已发现了多套气层,但不同区带多层天然气差异成藏规律仍不清楚.本文利用伊陕斜坡—伊盟隆起构造过渡带上杭锦旗地区井、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恢复了中元古界—古生界残存地层分布,分析了中元古代以来6个关键时期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根据元古宇与古生界的构造叠置关系,将研究区划分为断陷-斜坡、断陷-凸起、凸起-断阶和凹陷-斜坡4种类型,认为构造演化控制了1套主力烃源岩和3套勘探层系储层的差异叠合:石炭-二叠系煤层烃源岩成熟度呈西高东低,西部镜质体反射率R_o为1.3%~1.7%,东部镜质体反射率R_o为0.8%~1.3%;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储层物性呈东好西差,东部孔隙度φ为10%~20%,西部孔隙度φ为5%~10%;奥陶系马家沟组及中元古界长城系储层在局部地区残存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源-储差异配置与构造演化控制下,断陷-斜坡叠置区主要发育二叠系地层-岩性气藏及长城系潜山气藏,是寻找多层富集目标的最有利区带;凹陷-斜坡叠置区是奥陶系灰岩缝洞型气藏与二叠系构造-岩性复合气藏叠合发育有利区;凸起-断阶叠置区是上古生界多类型气藏复合发育区;断陷-凸起叠置区则是长城系及二叠系源外气藏潜在发育区,可作为近期勘探突破目标.石炭-二叠系高成熟烃源岩(R_o>1.3%)分布控制了3套层系天然气叠合富集,整体为源内充注成藏模式;高成熟烃源岩区之外主要为源侧运移成藏模式,继承性古隆起上的有效圈闭是天然气聚集的主控因素.
2022年04期 v.51;No.247 689-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50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杨钦;苏思远;李昂;赵振铎;邢健;李雪松;井翠;张家浩;梁超;孙越;
本文选取四川盆地南部长宁地区两口页岩气井,利用不同流体充注下的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镜、有机地化、X-衍射、现场解析等实验测试,研究富有机质页岩中有机孔和无机孔的微观特征及其发育程度,重点探讨不同孔隙类型对吸附气、游离气赋存的影响,认为研究区内过成熟时期页岩中有机孔孔隙度增加不利于吸附气的赋存,游离气在有机孔中的储集受多种因素制约;而吸附气在无机孔中的赋存主要受黏土矿物影响,游离气含量随无机孔孔隙度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中有机孔孔隙度为0.55%~3.32%,平均为1.66%,无机孔孔隙度为1.12%~3.27%,平均为2.39%;游离气含量(平均为1.57 m~3/t)高于吸附气含量(平均为0.94 m~3/t);过成熟时期页岩有机孔孔隙度增加以孔径增大为主导,随着有机孔孔隙度从0.55%增加至3.32%,有机孔中吸附气含量则从1.25 m~3/t降至0.58 m~3/t;同时,在有机孔储集条件更优异的井中,游离气含量与有机孔孔隙度相关性较差(R~2=0.032),游离气在有机孔中的储集受到多个因素共同控制;黏土矿物多样化的结构丰富了页岩的比表面、影响无机孔孔隙度、控制页岩气在无机孔中的赋存,使得吸附气含量随着无机孔孔隙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类型丰富、分布全面的无机孔也是游离气的主要储集空间,游离气含量与无机孔孔隙度正相关.
2022年04期 v.51;No.247 704-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1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张少敏;杨跃明;洪海涛;曾溅辉;张芮;李育聪;何绪全;
为精细评价陆相页岩储层特征,有效指导页岩油勘探开发,以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层系为例,综合应用岩心精描、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核磁共振、氮气吸附和测井解释等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页岩层系岩相和储层微观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页岩层系岩相划分方案,认为大安寨段页岩层系具有以裂缝和溶蚀宏孔为主的微米级储集空间和纳米级孔、缝构成的双重介质,明确了纹层状含介壳页岩及薄层状介壳灰质页岩/泥质介壳灰岩为有利储集岩类,岩相类型和成岩作用是造成储集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富有机质页岩与介壳灰质夹层形成源储一体的有利配置.研究结果表明:大安寨段页岩层系主要包括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含介壳页岩、层状—块状黏土质粉砂岩、薄层状介壳灰质页岩、薄层状泥质介壳灰岩和块状介壳灰岩6种岩相类型;块状介壳灰岩孔隙度平均为1.01%,其他(含介壳)页岩孔隙度平均为1.12%~4.85%,页岩层系储集空间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形态以狭缝状为主,孔径主要分布为10~5×10~3 nm,介孔和宏孔发育.大安寨段湖相页岩层系含油气性较好,有机质发育的纹层状或薄层状(含介壳)页岩受有机酸溶蚀增孔的作用,形成大量次生孔隙,从而形成了源储一体的富有机质页岩与介壳灰质夹层有利配置,夹层中(微)裂缝和溶蚀宏孔为游离烃提供主要的储集空间,页岩基质内广泛发育的纳米孔,孔径小、连通性较差,两者形成的微纳米级孔-缝双重介质,使大安寨段油气稳产成为可能,对于四川盆地的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2年04期 v.51;No.247 718-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司学强;彭博;庞志超;王俊;郭华军;冀冬生;陈希光;邹志文;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储集层中裂缝较发育,本文基于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运用工业CT、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储集层多尺度裂缝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并对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储集层裂缝可分为三级,分别是Ⅰ级宏观裂缝、Ⅱ级微细裂缝、Ⅲ级显微裂缝,再根据裂缝长度和成因将Ⅰ级宏观裂缝分为Ⅰ_1,Ⅰ_2两类,Ⅲ级显微裂缝分为Ⅲ_1,Ⅲ_2两类.研究结果表明:由天山造山带到盆地内部Ⅰ级宏观裂缝发育程度由强到弱,裂缝密度由第1排的1.6条/m到第3排的0.8条/m;Ⅱ级微细裂缝主要发育在各构造带的砂岩储集层中;Ⅲ级显微裂缝主要发育在第1排构造带的砂砾岩储集层中和北部斜坡带的砂岩储集层中.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储集层裂缝发育程度受构造应力、储集层岩性及岩矿组成、储集层厚度等因素控制.构造应力强则裂缝发育程度高,单层厚度较薄的细砂岩、中砂岩较粉砂岩、粗砂岩和砂砾岩更易发育裂缝.长英质碎屑颗粒、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的储集层更易发育裂缝.
2022年04期 v.51;No.247 731-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白静;徐兴友;张君峰;陈珊;刘卫彬;刘畅;李耀华;
为了揭示陆相页岩中碳酸盐矿物对页岩气的富集作用及意义,本文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下白垩统沙河子组富含碳酸盐矿物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厘米级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XRF元素测试、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了页岩中碳酸盐矿物的发育特征,探讨了碳酸盐矿物的形成环境及成因作用,认为碳酸盐矿物对陆相页岩气甜点分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和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梨树断陷下白垩统沙河子组发育一套富含碳酸盐矿物(质量分数平均值为15.0%,最高值为48.5%)、富有机质(TOC>2%)且高含气(单井页岩气产量达到7.6×10~4 m~3/d)的陆相页岩,页岩中碳酸盐矿物主要以纹层形式存在,可分为生物碎屑纹层、泥晶方解石纹层和亮晶方解石纹层3种类型.沙河子组富含碳酸盐矿物的页岩主要形成于半深湖—深湖相咸化分层还原的水体环境,不同类型的碳酸盐纹层形成作用具有差异.生物碎屑型碳酸盐是沉积湖底的生物壳体在成岩初期经方解石化作用形成的,纹层状生物碎屑型碳酸盐主要形成于深水稳定咸化还原的水体环境;泥晶方解石纹层是受藻类等生物光合作用诱导结晶形成,主要形成于封闭咸化高生产力强还原的环境,与有机质纹层形成季节性纹层特征;亮晶方解石纹层为原生方解石经有机酸溶蚀后重结晶而成.陆相页岩中碳酸盐富集指示利于原生有机质发育的沉积环境,即指示具有良好生气基础的优质页岩发育段;与方解石相关的溶蚀孔、微裂缝等储集空间发育,为页岩气富集提供了必要条件,碳酸盐矿物含量决定了页岩中孔隙的发育程度,碳酸盐矿物质量分数大于10%的页岩孔隙度一般大于4%.
2022年04期 v.51;No.247 742-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7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汤国民;王德英;王飞龙;叶涛;于倩;何俊辉;
为了厘清渤海南部盆缘凹陷中—浅层天然气成藏特征,通过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原油物性、生物标志物、烃源岩热解及壁心包裹体等数据分析,利用油气源对比、地球化学分析及盆地模拟手段,开展了天然气成因类型、油气源特征以及成藏期次分析.认为研究区天然气包括原生生物气和次生生物气两类,原生生物气来源于沙三段低成熟阶段烃源岩,次生生物气来源于周边稠油油藏生物降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南部盆缘凹陷烃源岩成熟度(R_o)整体低于0.9%,处于低熟至成熟阶段早期,庙西南洼沙三段是其主力烃源岩,其TOC为1.0%~5.5%,R_o整体低于0.7%;龙口31-1构造天然气为原生的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天然气中含少量凝析油(气油比为11 545.16 m~3/m~3),密度为0.730 g/cm~3,色谱图主峰碳仅为C_4和C_8,其来源于气体萃取低熟油轻质组分形成,下部可能存在一定规模低熟油,是庙西洼陷下一步原油勘探的重要目标;蓬莱19-3构造天然气以次生的原油生物降解气为主,混有大量溶解气,蓬莱31-3南和蓬莱25-2构造天然气为次生的原油生物降解气;盆缘凹陷已发现原油生物降解气储量整体较小,但与稠油伴生,估算渤海海域伴生稠油储量为2.5×10~8~11×10~(8 )m~3,是下一步勘探有利方向.
2022年04期 v.51;No.247 757-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李海锋;洪依萍;骆杰鑫;陈赛剑;舒智;
基于损伤控制原理,提出根部设置可更换耗能墩柱的圆钢管桥墩.为提高圆钢管桥墩的强度,根部耗能墩柱采用高强钢圆钢管,并内嵌可为外部钢管壁板提供屈曲约束支撑作用的耗能壳板.为探讨此类内嵌耗能壳板高强钢圆钢管桥墩的抗震性能,共开展了2组7根此类圆钢管桥墩的拟静力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桥墩试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强度退化、刚度退化及耗能能力,获得了内嵌耗能壳板、轴压比等因素对此类高强钢圆钢管桥墩滞回性能和破坏机理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根部设置内嵌耗能壳板对高强钢圆钢管桥墩的承载力影响较小,但可使试件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增大.内嵌耗能壳板高强钢圆钢管桥墩的强度退化较为平缓,且最终残余变形减小.在柱顶轴向压力和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此类桥墩的初始刚度和耗能能力随轴压比的增大而增大.在偏心压力和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轴压比对此类高强钢圆钢管桥墩的破坏形态、刚度退化和耗能能力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对其承载力的影响较小.
2022年04期 v.51;No.247 769-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李琳;贺萌;李晓腾;吕剑桥;由晓芳;
针对传统煤泥浮选捕收剂用量大的问题,本文以生物可降解的腰果酚衍生物(CDS-1)、正构醇、柴油、水为原料制备微乳捕收剂(DCMC).拟三元相图研究表明:正戊醇是此微乳体系的最佳助表面活性剂.采用混料设计试验法确定了微乳捕收剂中CDS-1、正戊醇、柴油和水的最佳配比为20.25∶16.88∶29.11∶33.76,平均粒径为37.28 nm,离心后其粒径几乎没有变化,且保持澄清透明.DCMC在水中分散的粒径范围为0~10.50μm,远小于柴油.在精煤产率和灰分相近的情况下,DCMC的用量比柴油节省83.33%,且不需添加起泡剂,简化了浮选药剂制度.浮选动力学研究表明:DCMC的浮选过程符合一级矩阵分布模型.
2022年04期 v.51;No.247 779-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孙浩;李晓庆;刘丹丹;李小兵;
为探明沥青质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油/水界面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沥青质与驱油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分子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行为,结合油/水界面膜的微观形貌、弹性模量及薄化破裂行为研究,明确了沥青质存在条件下油/水界面膜微观结构及界面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DBS与沥青质分子交联形成了致密牢固的界面膜体系,这种复合界面膜结构具有较大的空间位阻,能阻碍水化膜脱稳和油滴排液,使油滴寿命延长;采出水乳液中油相沥青质含量越高,界面膜越致密平整,且黏弹性显著强化,导致采出水稳定性提升.聚醚破乳剂能破坏复合界面膜上乳化剂分子排列结构,但SDBS分子取向没有改变;而通过向聚醚分子中引入季铵盐基团,破乳剂电中和特性显著提高,结合聚醚自身优异的界面延展性,能实现复合界面膜的有效脱稳.
2022年04期 v.51;No.247 791-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吴蓬;王强;刘庆;吕宪俊;
为了探索碱渣在碱激发矿渣胶凝材料中大宗利用的可行性,以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硬石膏为激发剂,制备出达到32.5 R复合硅酸盐水泥抗压强度等级的碱渣-矿渣基复合胶凝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的水化产物和微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的水化产物主要为水化硅酸钙(CSH)凝胶、针棒交织状钙矾石(AFt)、片层交织状Friedel's盐(Fs),AFt和Fs发挥骨架支撑作用,CSH凝胶将骨架与未水化反应颗粒黏结在一起,同时填充在水化产物空隙中.胶凝材料宏观抗压强度主要与250℃以下水化产物分解所引起的失重率成正相关,失重率越大,抗压强度越高.
2022年04期 v.51;No.247 802-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1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郎军;李超永;黄鹏飞;章新喜;
潮湿煤炭因黏结团聚给选煤厂分级作业带来了极大困难.应用拉断法对原煤进行了黏结性研究,借助于液桥理论研究了煤中伴生矿物及水分对煤的黏结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煤与伴生矿物混合时,矿物质含量越高,接触角越小,液桥力越大,煤越容易团聚;混合物的实际抗剪切强度系数并不是线性叠加,体现了煤与伴生矿物之间的协同强化增大黏结性的作用;煤与伴生矿物混合样品的抗剪切系数均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粒度的增大,液桥力逐渐增大,对周边的小颗粒煤样吸附量增多,加剧煤粒间的团聚效果,随着水分的增加,钳角增大,液桥体积也随之增大,致使煤样液桥力增大,煤样团聚效果加剧;煤与伴生矿物混合时,随着粒径的减小,黏结性变弱.
2022年04期 v.51;No.247 812-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4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